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資料圖】
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 特約記者 符文倩
3月,木棉花又紅艷艷地開了,那么熱烈,那么純粹。
江景木棉,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旅游“爆款”。位于昌化江畔的木棉紅景區觀景點,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2月25日出現客流小高峰,單日游客突破2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木棉紅,引發熱捧和向往,也引發沉思與期待。
點擊圖片↑看H5長圖尋找“木棉+”
木棉紅有了新玩法
水上花船、直升機、露營地、木棉文創……多維度釋放木棉風情
風起時,幾朵木棉花從樹上搖落。崔莉霞彎身拾起攥在手心,用來歡迎到訪的客人。“這些木棉花送給你們,營地里面還有更好的觀賞視野。”崔莉霞是海南盛藍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昌化江畔木棉紅景區“知野客·棉山野宿”露營地負責人。
露營地是該景區于今年亮相的產業樣板項目,沿江畔山坡而建,劃分出星空帳篷區、營地餐吧區、音樂篝火區、打卡體驗區、風景游覽區5個區域。不同于以往僅有一個游船項目,今年,隨著露營地的開放,景區新增了熱氣球、直升機等“爆款”玩法,讓“春賞木棉紅”活動多了新鮮體驗,這片青紅相映的山坡,也成了許多年輕人向往的春日旅行地。
來自海口的宋女士,是第一次到昌江看木棉花。景區里的項目,她每個都體驗了一遍——在江畔乘船觀賞江景木棉后,回到露營地品嘗黎家簸箕餐,隨后乘觀光直升機俯瞰江岸全景,“一到空中就被美景治愈了,木棉花的紅點綴著叢林,壯美中又有一點柔情。”宋女士忍不住喃喃感慨。
夕陽灑落,盡興而歸的游客走向山坡,那里有一座座沐浴在金色光輝中的木屋民宿。“感覺像住進了電影場景,窗外船游江上,碧水青山相映成趣,這一趟將‘露營+N’體驗了個遍。”宋女士說。
游客的好評讓崔莉霞十分開心。目前露營地展示的是一期工程建設成果,后續二期、三期工程,還會有太空艙及一體式智能星空屋等新設施落地。
露營地之外,景區的餐飲、零售等傳統業態也進行了升級。往年擺在公路兩旁的小吃小攤,如今被統一打造成春日木棉集市,攤販的經營服務意識也更強了。
“這是我從淘寶下單的產品包裝,用來裝甘蔗汁,還有可愛貼紙,年輕人不是都愛這個嗎?加了冰塊口感更好,5塊錢一杯也好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海梅在攤位前榨甘蔗汁,忙碌的身影透著自信。
原來的木棉花郵局,也搖身一變成了木棉花文創小鋪,不少游客在這里穿上黎錦服飾拍照。
不管是新玩法,還是新思維,都體現了一個“變”字。
“變”從何時開始?1月6日下午,“向往的春天,從一朵木棉花出發”2023海南昌江“春賞木棉紅”系列旅游文化活動新聞發布會在海口召開,介紹了從1月持續到3月的8項主題活動內容。
相比2022年推出的青少年研學、音樂游園、全國攝影大賽等活動,今年的活動明顯升級。
昌江黎族自治縣副縣長王昌江介紹,今年,昌江整合當地自然地理條件、人文特色美食,結合時下備受群眾喜愛的露營生活方式,與專業團隊合作推出營地派對、露天電影、天幕茶歇等豐富的戶外活動,游客可以通過乘坐直升機、動力傘以及熱氣球,全方位、多角度領略木棉滿山紅的壯觀景象,為家庭度假、公司團建提供多元化選擇。
此外,景區與游客的互動性也有所增強。今年開展的水上花船市集、非遺文創市集、民族特色歌舞演藝等活動,讓游客在觀賞木棉花的同時,還能近距離體驗黎族特色文化、品嘗地道美食。
木棉熱能否再升溫
淡旺季反差客觀存在,可借鑒內地經驗完善產業鏈
今年2月,昌江黎族自治縣木棉紅觀景碼頭,火紅的木棉花陸續綻放。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去年冬天,海南氣溫偏低,所以今年木棉開花晚于往年,加之春節放假偏早,直到2月底昌江木棉紅景區才慢慢有人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用于形容今年木棉花開的狀態十分貼切。
“好看是好看,就是花期太短,而且開花時間受天氣影響大,來賞花有時候只能碰運氣。”一些早到的游客,長途跋涉乘興而來,卻沒看到想象中怒放的花景。
“我正月初就來擺攤了,花沒開,游客也少,準備的點心都賣不完。”陀海梅在景區賣農特產品已有7年,“往年人氣旺時,我一天的收入有1000多元,可也就賺這1個多月,平時游客很少。”
在當地經營排岸風情民宿多年的鄭興海,當初將民宿落在木棉花觀景點之一的叉河鎮排岸村,主要也是考量了木棉花開的紅利,“花開的時候多熱鬧,花落之后就有多冷清。平時村里沒什么人來,房間也都空著。”為彌補平日客房的虧空,鄭興海在叉河鎮上開起酒店和飯店,以此支撐民宿運營下來。
花無百日紅,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昌江憑地利發展的木棉旅游,存在著天然的制約。但是,拋開花期的限制,昌江木棉旅游產業要想長久發展,仍有許多可以改善的環節。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系主任、國際地貌學家協會會員潘志新曾多次帶團隊到昌江開展研學活動,“木棉花開得旺時,到處都是人,周邊道路堵車,我們一個團有時候上百人,食宿問題難以妥善解決,而且現在的‘露營+’、熱氣球、直升機等業態,在省內外很常見。”
木棉花并非獨美于海南。同屬華南地區的廣東、廣西等地也種有木棉樹,如廣州,將木棉花列為市花,開發出了紅棉牌吉他、紅棉牌涼果、紅棉牌自行車、紅棉牌紅糖等木棉IP產品,木棉花還是總部位于廣州的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品牌象征。可以說,內地對木棉文化的挖掘和整合更為深入。
從全國春季賞花品種來看,昌江木棉花的島外影響力有限。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湖北武漢的櫻花,早已是全國知名的賞花IP,發展出更成熟的產業鏈。其中,婺源將油菜花風景融入全域旅游設計中,打造出梯田油菜花、古村花海、乘高鐵看油菜花、精品民宿嗅花香等旅游產品,徽派建筑、徽劇、儺舞、三雕等文化元素,更為油菜花之旅增添文化之美。武漢圍繞櫻花風景,推出游船水路、綠道陸路、水路聯游、騎行賞櫻等旅游路線,開發出櫻花雪糕、櫻花棒棒糖、櫻花蛋糕、櫻花書簽、櫻花扇、櫻花盲盒等周邊產品,讓游客從不同角度感受櫻花的浪漫。相比之下,海南昌江的木棉旅游,更像是“養在深閨”的小眾旅游產品。
這些都意味著,昌江對木棉旅游的內涵挖掘、宣傳推介力度有待加強。
把視角放得更個體一些,當地旅游從業者在開發旅游新品時,也存在一些擔憂。
楊秀慧是七叉鎮保營村電商服務站站長,也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她今年在木棉紅景區開辦了木棉花文創小鋪,除出租黎錦服飾為客人提供拍照服務外,還售賣木棉花茶,以及用木棉絮制作的木棉枕、木棉T恤等木棉系列產品。
“文創產品對原創性以及款式的多樣性要求特別高,店鋪我只租了1個月,木棉花期結束后就關店,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盈利支撐新品持續研發。”楊秀慧說。
不管是游客、村民、民宿負責人、專家還是創業者,他們的擔憂,呈現出當前昌江依托木棉花發展的旅游產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旅游淡旺季反差明顯、基礎配套不完善、旅游產品有待升級。
花開花落皆可期
發展全域旅游做大流量經濟,深挖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眼下是“春賞木棉紅”的黃金時節,各地的游客與攝影愛好者來此觀賞“打卡”。昌江黎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何破除花期“魔咒”,從短期流量里挖掘出長期人氣?當地政府、企業、從業者、村民等各方力量正展開探索。
2月25日下午,遇稻美好·木棉之戀——稻田音樂秀在排岸村舉行,吸引不少車輛進村,游客絡繹不絕。作為本場演出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郭宏明打心底里高興,“看來將木棉、稻田、音樂以及黎族文化結合起來的演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一場2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剛好到飯點,吃飯加住宿,這不就將客人留下來了嗎?”
從業態的升級,到活動的創新,政府為留客所做的準備遠不止如此:為解決昌化江畔木棉景區的交通擁堵問題,在旅游公路邊規劃出更多的停車位,并建成一條長約3公里的景區環形路,緩解了景區交通壓力;為提高住宿接待能力,昌江近期將舉辦鄉村改造建筑設計競賽活動,設置80萬元獎金,面向全球征集民宿集群設計方案。“為后期在七叉鎮尼下村、七叉村、大章村、大仍村的民宿建設做準備。”七叉鎮黨委書記文進平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要想讓木棉旅游IP長紅,昌江還應著力挖掘文化內涵,將木棉文化與雨林文化、黎族文化、鐵礦文化、海洋文化等融合起來,避免各景區、景點在旅游市場上“單打獨斗”,而是聯合區域內的不同景點,以集群規模參與旅游市場競爭,實現全域全季旅游。
“雖然木棉在海南許多市縣都有分布,但昌江的木棉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組合好,這里還有棋子灣國家海洋公園、石碌國家地質公園、海尾國家濕地公園等,優秀的景觀組合仍大有潛力可挖。”潘志新正策劃著新學期的研學活動,昌江仍然是第一選擇。
旅游投資者同樣在尋找突破口。“現在已經有客人預定了5月的帳篷露營。”原本露營活動只計劃開展到3月30日,但市場的反饋讓崔莉霞欣喜。看著營地山坡上正開著花的芒果樹,她又有了新想法,“過幾個月結出果實,我們策劃一些芒果采摘、研學活動應該不成問題。”
在楊秀慧眼中,打造木棉花產品Logo,具備更深的品牌價值。“花開時有流量經濟,花落時可以通過電商賣木棉產品,不管花開花落,就看怎么做文章。”楊秀慧滿是期待地分享了她的計劃,“根據木棉之鄉的文化優勢,來研發木棉品牌產品,比如木棉被、木棉花餅、木棉蜂蜜、木棉花酒等,增強產品實用性,讓木棉產品成為大家的日常用品。”
“嗚嗚嗚……”排岸風情民宿的觀光小火車在村內徐徐穿行,將滿車游客載至民宿,鄭興海忙前忙后地招待著客人。
“民宿虧錢,還開嗎?”
“開!”
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問題,鄭興海不假思索地說,“木棉花季過后,我們還可以做周末游、親子游。”今年,他又投入一筆錢,為自家民宿增加了游泳池、水上滑梯、茶室等配套設施,并升級改造了客房。“民宿經過了多次改造,都是朝著長期發展的方向努力。說到底,木棉花是個好的IP,已經開了個好頭,怎么長紅,還需要時間去打磨。”鄭興海說。
到了傍晚,排岸風情民宿又迎來一群客人,有人住店,有人吃飯。看著這樣的熱鬧光景,鄭興海真心盼著,有朝一日,花期之后,也能有這樣的人氣。
(海南日報石碌3月2日電)
版面圖。
總策劃:曹健 胡續發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張媚 蔡法
H5文案:許世立
H5手繪/制作:楊千懿
視頻文案:孫婧
視頻拍攝: 陳若龍
視頻剪輯:吳文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