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仲夏,當一簇簇火紅印染天際,荔香濃郁,海南荔枝的“甜蜜季節”便到了。


(資料圖)

田頭離枝,嬌嫩的荔枝,便“按”下了鮮味倒計時。古時,“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賞味荔枝,向來是舌尖與時間的賽跑。曾經,海南島的荔枝鮮果根本出不了島,除非被制成荔枝干。

采摘。

盛唐,南方的荔枝,要日夜不息,快馬加鞭,才能跨越山水迢迢,最終博貴妃一笑;今夕,千里運荔,在諸多科技加持下,人們有了更多依托。但這并不說明,荔枝的流通配送是件輕松事。

人工挑選。

“高甜、易腐、褐變、冷害且呼吸作用強。”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設計研究所副研究員鄧浩解釋荔枝保鮮難問題。

高甜易腐,便注定荔枝易變質,難存放;褐變是荔枝、紅毛丹等無患子科植物的共同特性,表皮極快色變,出現褐斑,黯淡發黑。此外,荔枝等水果在熱帶種植,對低溫更為敏感,過低溫度保存易遭冷害,反而容易變質;而強呼吸作用則導致養分消耗大,還會間接導致果實糖分發酵。

打包。

種種困難下,要想千里運荔,快,是第一步。在荔枝季,每天大早,農戶早已挎上果籃,三兩分散在田間采摘。摘果一般分為上午、下午兩趟,每趟摘完得立即送到運送或交易中心分揀打包。

在瓊北妃子笑荔枝主產區之一海口市三門坡鎮,國道邊的海南農墾紅明農產品(荔枝)交易中心,配備了冷鏈、分揀、包裝等設施。荔枝季,這里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荔枝、打包箱等堆滿了整個中心。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指揮著這場忙碌,11個分揀檔口,高峰期日均加工量約25萬斤。

當剛摘下的新鮮荔枝整車運往這里,工人們迅速將荔枝投入冰水槽浸泡,讓荔枝“休眠”,果核溫度降至5攝氏度左右,散去果實田間高溫,防止打包時堆積散熱,腐化發酵。

機器分揀。

裝箱。

在永興鎮,人們則用冷庫預冷,將荔枝放至冷庫,待其隨冷庫溫度一起降溫,工人們也在冷庫中分揀果實,打包裝箱。預冷后的荔枝,便可按照規格和標準,由自動化生產線或人工進行分揀,裝進隔溫泡沫箱,放入冰袋,再裝入紙箱,打包運輸。

進入機場。

“每一步都馬虎不得,爭分奪秒將荔枝送往舌尖。”收購商陳賢帆說,在高峰期,客商們即使要熬到凌晨,也要保證當天的荔枝配送。尤其是高品質的荔枝,打包裝箱后,便立即裝入冷鏈貨車,送往機場,隨航班配送往全國各地,“即使在東北,也保證客戶3天內收到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