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特派記者 馬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嘟嘟嘟……”

3月5日晚9時許,到北京的第三天,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長龍村村醫韋小麗好不容易擠出點兒時間,往海南撥了三天來的第一通電話。但,這通電話并不是撥給家人的。

“阿瑩,我在北京都挺好的。你要記得做這個月的慢病患者隨訪,尤其是那位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帕翁(黎語,意為小弟),一定要去他家里看下用藥情況……”

電話接通,還不待那頭傳來聲音,韋小麗便開始了“碎碎念”,向今年新來的村醫搭檔張瑩一一囑咐,說起村里需要隨訪的慢病患者情況。她心里仿佛有本記事本,記錄著她“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

其實,這次到北京參會,是韋小麗當村醫23年來,第一次能“比較安心”地離開長龍村。

“之前,衛生室只有我一名村醫,我如果有事離開,2000多名村民看病就要到鎮衛生院去,很不方便。而且,沒人比我更了解村里慢病患者的情況。”韋小麗不到“萬不得已”很少離開村子,實在有事離開,村民接連不斷的電話,也催促著她早早趕回去。

“鎮上也試過招聘村醫和我搭檔,但以前衛生室條件差、收入低,沒人樂意來。”韋小麗的村醫“接力棒”是從一位“實在干不動了”的老村醫手里接過來的。作為在這個黎村出生長大的孩子,她扛起了這份責任。

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視,改變在悄然發生。

2019年,海南省全面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項目,長龍村衛生室從20平的“老破小”裝修改造成為面積達80平方米的標準化衛生室,設有輸液廳、理療室、藥房、衛生間等。現在,村衛生室配備了健康一體機、動態心電儀、胎心儀等5G遠程醫療服務設備,與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實現了遠程診療。

韋小麗因為有了偏遠地區基層醫生補貼,收入翻了番。借助白沙和省級層面的各種能力提升培訓,韋小麗考取了“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 ,并取得海南醫學院函授大專學歷、湖南吉首大學函授臨床專業本科學歷。

硬件、軟件和收入的提升,讓村醫的藥箱不再“燙手”。

2023年1月,韋小麗終于迎來了她的村醫搭檔,不再“孤軍奮戰”。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韋小麗參會時特意穿上了她來京前精心準備的黎族服裝,帶著責任與期許在現場聆聽政府工作報告,激動之時熱淚盈眶。

“阿瑩,你看到了嗎?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50元提高到84元,還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

“以后咱基層醫療衛生發展會越來越好的,我們也要好好干,做好黎村百姓的健康‘守門人’!”

……

抵京后往家鄉打的第一通電話,韋小麗打了很久。

(海南日報北京3月5日電)

標簽: 放心不下 白沙村醫